今天,我们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2022-11-26 12:21:00

亲爱的大朋友们,近日呼和浩特市正在逐渐恢复往日的烟火气,低风险小区的逐步开放是不是给您以及家人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心情有没有放松一些?最近和家里的“小神兽”相处的怎么样?
      疫情期间,当大家面临着长时间的居家隔离时,也是生命教育的好时机。我们开始反思,关于生命,我们能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小编希望大家不要把这篇文章看作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我们共同探讨,不断地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而去思考的过程。
      儿童探索馆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缩小版的真实社会场景,鼓励孩子在场馆自由体验、探索,激发想象力与好奇心,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而当孩子身处场馆之外更加复杂的社会情境中,面对突发事件时,孩子幼小心灵承担的分量其实比大人沉重。身为家长应因势利导,把握生命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更真切地面对生命这个话题,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命价值取向。

内容简要:
一、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二、要不要和孩子谈论死亡?怎样察觉孩子在思考死亡?
三、博物馆实践案例以及生命教育的方式


      孩子们开始意识到生死这件事,比一般家长想象得早很多。当亲人去世,或者看到小动物死了,都会让孩子直接地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孩子可能也会产生关于死亡的困惑:死亡是怎么回事?死后还有没有感觉?同时,孩子也会对与生命有关的问题产生好奇:生命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生命?
      这些问题都很深奥,甚至成人也未必能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案。在不可预见的未来,孩子们一定还会不断地经历各种考验。让孩子可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明辨信息、从容应对灾难,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

01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可以说,生命的奥秘我们不可能完全知道。我们到现在都不能确认,在距离地球数万光年的星球上,是否存在着和我们人类一样的生物。简单地从生理学角度来说人是由猿类演变的,人类的生命就此而来。所以当孩子产生关于生命的疑问时,家长不妨从最简单的角度谈起,积极地给予回复,可以向孩子解释他名字的由来、成长照片以及出生情况等,让孩子知道生命的由来,懂得诞生与成长的神奇、喜悦并心怀感恩。
      而关于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其实我们自己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主体。就像福贵(《活着》书中的主人公)从阔少爷到被抓去当壮丁再到亲人相继离世,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当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他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这是他对自己生活乃至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这段时间小编也重新阅读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自传《活出生命的意义》,他认为,通过工作、爱和战胜苦难的勇气,促使人深思,寻找自我,最终发现生命的意义。而他自己作为从纳粹集中营存活下的心理学家,不仅遭受了苦难,还将对苦难的思考转化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理论,亲身治疗了很多抑郁症患者,帮助纳粹集中营走出来的心理病人。
      所以我们对生命不能不心存敬畏,它是那么美丽而神秘,我们每个人都需小心呵护。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如何选择人生的方向,这是教育孩子的一个契机,在灾难面前多思考,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多、成长更多。

02要不要和孩子谈论死亡?怎样察觉孩子在思考死亡?
      怎么跟孩子讨论死亡,这的确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0-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暂时无法区分“死亡”和“分离”,所以为避免造成心理创伤,家长不应该主动和孩子聊“死亡”的话题,应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3-5岁的孩子开始慢慢明白生命会消失,对死亡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可能认为死亡就像睡觉,睡一会就会醒来;5-8岁的儿童逐渐认识到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对死亡产生了畏惧心理,但一般情况下不会把死亡和自己联系起来。所以对于这两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当孩子产生和死亡有关的困惑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所思所想,耐心地倾听;如果家长听到孩子谈论与死有关的话题就特别避讳,或者用“小孩子别乱说、别瞎想”这样的话敷衍孩子,不仅不能阻止他们思考,还会让孩子体会到,大人其实也非常恐惧死亡,这更增添了孩子的焦虑。
      9岁以上的儿童对死亡有了相对成熟的认知,开始理解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家长要注意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不要对生死讳莫如深。当孩子需要直面生死问题时,就不会因为害怕死亡而产生巨大的恐惧。家长还要引导孩子明白,死亡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生死面前人人平等,直面生死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比如在这次战役中生命教育最好的榜样,就是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
      另外家长要密切地观察孩子的情绪。比如说,最近如果孩子非常害怕黑暗,拒绝独自做事情,可能就要考虑他是不是想到了这样一些问题。如果照顾他的祖辈逝世了,父母要考虑让孩子做一些心理准备。哪怕此时父母说不出很多道理(有时候孩子也不愿意或者听不懂所谓的道理),但是当父母握着孩子的手,和他在一起,让孩子感到他不是孤独的,这很重要,因为爱是相通的。

03博物馆实践案例及生命教育的方式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孩子学会面对爱与失去,明白生活中家人朋友之间感情的珍贵,更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和身边的人。目前,许多博物馆也在积极开展“如何与孩子谈论生死”的研究与实践;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些博物馆实践案例及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希望可以成为孩子一生的礼物。

 

博物馆实践案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场馆以汉代墓葬陈列为出发点,让孩子们通过多重感官了解墓棺、陶俑等文物,同时博物馆老师不回避、不模糊处理孩子们有关“生死”的疑问,如:这些物品为什么会放在这里,与家里的摆件有什么区别?只有去世的人才能使用吗?从而与孩子就“葬礼”(引发儿童与自身经验产生联系)、“去世”(定位他者之死)、“愿望”(文物产生的原因)、“陪伴”(文物的作用)、“寄托”(客观性)五个话题展开讨论,平静自信地接纳、面对孩子的疑问,营造平静、放松的生命教育环境。

「韩国三星儿童博物馆」
      场馆中关于生命周期的展览,名字叫做“我和我的家人”,展示了人类从胚胎发育到出生、成长、变老的过程,还展示有动物的生命周期、消亡和灭绝,以及儿童性教育的绘本等。此外,家族树和b超装置受到小朋友的喜欢,当小朋友把探头放在肚子上就会有心脏跳动的声音和b超画面,小朋友们在探索体验中了解了生命的历程。


绘本推荐:

《一片叶子落下来》

适合年龄:3岁+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作者通过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来展现生命的历程,从对生命的困惑到最终的释怀,阐述生命存在的价值。

《獾的礼物》

适合年龄:3岁+
      故事中将死亡比喻成一条长长的隧道,动物们在悲伤中回忆獾爷爷给大家留下的美好回忆。书中对死亡的解释更为直观,让孩子更加深刻地理解死亡的含义。
动画推荐:

《苍蝇一分钟的生命》

适合年龄:3-4岁
     一分钟很短暂,小苍蝇却可以成就那么多;人生短暂,我们也应该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无限的可能。

《尽管我们手中空无一物》

适合年龄:3-7岁
      尽管我们的手中空无一物,但爱始终围绕在我们身边,亲人逝去时,我们也能温柔的告别。
电影推荐:

《寻梦环游记》

适合年龄:8岁+
      这个世界很奇妙,每时每刻,有新生儿降临,有老人将逝,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的亡灵世界,唤醒了我们对已逝亲人的思念,用它的方式给我们与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爱的教育、死亡教育课。

《心灵奇旅》

适合年龄:8岁+
      这是一部传达生命意义的电影,生命,不是一定要有一项出类拔萃的技能,也不是要终生追求一个伟大的目标,不必为了这些痴迷而焦虑,活着,感知过万物的美好,过好寻常的人生,这就是最大的意义。
 
 

上一篇:【“疫”不容辞】场馆员工变身“疫”线志愿者    下一篇:十年踔厉奋发,儿童探索馆笃行不怠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