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星期,学会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管理

2021-01-05 22:11:32

╙  父母训  ╖

格物 · 解读儿童博物馆

致知 · 理解游戏的价值

善思 · 重构父母的思维

笃行 · 践行高质量陪伴

╙成就孩子 超越自己 从关注父母训开始╖

2017年,我开始做线上讲座,想把儿童博物馆的教育理念讲给更多的人听,那时在我心里,特别想把我觉得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告诉更多人,每月一场,12场讲座,在线听讲座几万人次,人是不少,可我觉得讲座的方式很单向,我是讲了,听的人有什么感受?能听明白吗?能接受吗?能改变吗?我似乎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2017年我还做了两期系统思维的在线工作坊,每一期三个月时间,和100个家长一起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升级思维,很多家长说改变了很多,比如有些人“认识到自己的极限在哪”,有些人会“发现很多新鲜事物,觉得处处是学问”,有些人明白“不是这个世界无趣,是自己瞎”,有些人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不再那么焦虑易怒”,有些人说“获得了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去对待生活,不再感觉焦虑疲惫”。虽然看到了这些变化,但是我还是不满意,因为我不知道这些认识上的变化是不是能转化为行为上的变化。

 

2018年,我和300位家长一起学习了一年,通过长时间思考和践行来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有人学会了“清空自己,进入孩子的世界”,有人学会了“观察孩子的兴趣”,有人发现“和孩子有聊不完的话”,有人开始“享受和孩子的互动”。这些变化很让我欣喜,但是,我还想知道我们这些变化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带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我开始潜心研究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行为以及这些互动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主要做的事是这些: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以及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教育问题;从认知学、脑科学、神经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学习;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做实证分析中国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用变革学习理论、思辨教学法和行为改变模型去研究人的行为是怎么改变的;基于社会认知学构建干预理论和逻辑模型来推演育儿行为变化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针对中国家长的育儿需求,参考全世界范围内实证有效的家长教育项目来设计可能的干预方案。

 

2019年,边研究边实践,特别感谢前后有60多位家长加入了我组建的学习小组,和我一起尝试改变,为我设计的干预方案提供最直接的反馈。

2020年初疫情爆发之后,我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方面是因为疫情揭露了太多人间的真相,我花了很多力气去消化和理解,也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我所投身的教育的终极意义。另一方面我努力把自己沉浸在学习和研究中,企图在混乱多变的世界里守住内心的平静,去探求那些对我来说仍是困惑、仍需解决的问题。同时,疫情期间,当家庭教育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更加凸显的时候,我一边安排自己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一边也在思考疫情之下家庭教育的差距对孩子又会造成什么不同的影响。

 

这些年学习、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我最大的顿悟是育儿不能只靠科学来指导,育儿更多的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当我们在中国大面积普及西方育儿理念或行为时,其实是在将一种文化价值观强行嫁接在另一种社会文化环境中,我们带着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成长的初心去改变家长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两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家长的个人价值观以及孩子所在的教育环境中的价值观,因此产生了很多矛盾。这个听起来很抽象,具体表现出来的问题却很常见。比如家长学习了西方教育理念,知道要给孩子尊重和自由,但如果家长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没有受到过相同的尊重,也没有过这样的自由,会本能地期待孩子要听话,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也会本能地用体罚或羞辱等严厉管教的手段来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这时候两种价值观在一个人身上的冲突就体现出来,而当一个人总在两种价值观之间徘徊的时候,自己的左右摇摆和焦虑心情也会让孩子不知所措,很难适应。又比如家长能够完全理解和接纳西方教育理念,在家庭中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自由,也能给孩子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但是孩子是在中国社会环境下成长,当他和祖辈在一起时自主学习可能就会受到限制,当他在学校时也会需要服从老师的统一管理,约束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家长和老人之间会有很多矛盾,如果孩子在学校不能遵守纪律,家长也会受到来自老师的很多压力,这就是文化价值冲突在育儿中最具体的体现。

 

带着这个顿悟回看曾经传播儿童博物馆教育理念的过程,我看到了一个文化侵略者的努力,不断强调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重要性,不断强调孩子在21世纪生存所应该培养的各种重要能力,不断期待家长能够尊重孩子的独特天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很多家长的不知所措或者不知所云。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我开始探索如何让西方育儿理念融合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如何帮助更多家长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找到平衡。在研究的过程中,我重新定位了孩子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所需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在中国,家长希望孩子听话,学校要求孩子守纪律,社会期待孩子有规矩,如果孩子不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真心难,想象力和创造力顿时都成为浮云,如果这个社会文化环境一时是很难改变的,那么如何通过改变育儿行为来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成了我关注的重点,在我看来,在解决了家长育儿最基本的诉求之后再去谈更高阶的教育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为期六周的家长在线学习项目:高质量陪伴,这个学习项目聚焦两个特别重要的目标,一个是提高家长的育儿效能,一个是提高家长的共情能力,这两个目标与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都有很强的相关性。

 

育儿效能简单说就是家长养育孩子时的自信和解决育儿问题时的信心,当家长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时知道如何应对和解决,自然就少了焦虑,当家长不焦虑,孩子也会受到积极正向的影响,行为表现也会更好。家长的共情能力和孩子的行为表现也会有关联,当家长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和响应孩子的需求,能够审时度势地引导,不断强化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通过惩罚来约束表面上的行为,孩子会表现出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Bandura, A. (1991).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self-regul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248-287. doi:10.1016/0749-5978(91)90022-l

 

Blair, C., & Diamond, A. (2008). Biological processes in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The promotion of self-regulation as a means of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3), 899-911. doi:10.1017/S0954579408000436

 

Bridgett, D. J., Burt, N. M., Edwards, E. S., & Deater-Deckard, K. (2015).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self-regula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review and integrative conceptual framewor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1(3), 602-654. doi:10.1037/a0038662

 

Jones, T. L., & Prinz, R. J. (2005). Potential roles of parental self-efficacy in parent and child adjustment: A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5(3), 341-363. doi:10.1016/j.cpr.2004.12.004

 

Liu, J., Xiao, B., Hipson, W. E., Coplan, R. J., Yang, P., & Cheah, C. S. (2018). Self-regulation, learning problems, and maternal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in Chinese children: A developmental cascades model.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7(12), 4060-4070. doi:10.1007/s10826-018-1218-x

 

Morawska, A., Dittman, C. K., & Rusby, J. C. (2019). Promoting self-regulation in young children: The role of parenting interventions.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2(1), 43-51. doi:10.1007/s10567-019-00281-5

 

Posner, M. I., & Rothbart, M. K. (2000). Developing mechanisms of self-regulation.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2(3), 427-441. doi:10.1017/s0954579400003096

 

 

 

相关阅读

 
 
 
 

用神经生物学来理解荒谬的行为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蒲公英妈妈如何能养好蝴蝶兰孩子呢?

在中国,迷信西方育儿你会遭遇的挑战

明知道是摧残生命,为什么我们却欲罢不能?

如果我们的孩子将来找不到工作,谁会为他负责?

如果你的人生都没有方向,你打算让孩子去哪里?

 

【声明】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场馆资讯 | 儿童探索馆挂牌自治区直属机关青年“青·聚爱”